欢迎光临! | 请您留言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热点新闻房屋拆迁落私动态政策规定国家法律私房维权问与答留言相关知识涉法案件维权日志本站原创回忆录 |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热点新闻 >> 媒体称社会诚信日渐苍白 诚信重建成本高 |
媒体称社会诚信日渐苍白 诚信重建成本高2011-09-08 17:14:45 来源:新华网 浏览:2195次
日渐苍白的社会诚信
近段时间,“达芬奇”问题家具事件、一些地方发生的“萝卜招聘”及官员履历造假等事件,一而再再而三地触痛民众对于社会诚信的敏感神经。 在福建福州,一位8旬老人摔倒在人行道上,围观的五六人无一出手相助。“别去呀,到时他反咬你一口怎么办?”一句话让两名欲救助女子缩回了手。老人躺在冰冷的马路上度过生命最后几分钟。无独有偶,广东深圳市福田区一位78岁的老人在小区里跌倒,保安和路人无一上前搀扶。待其儿子发现老人孤零零地趴在地上,已经没有了呼吸。 上海财经大学法学院教授单飞跃以及部分基层干部认为,上述两组事例看起来毫无关联,实则非常值得深思。“达芬奇”造假等事件引发的是人们对诚信危机的担忧;而接连发生的老人跌倒无人相扶惨剧,则折射出一种复杂的社会心理:一方面,人们呼唤诚信,谴责诚信缺失的不道德行为;另一方面,在考验个人诚信时却不愿站到道德高地。 由于彼此间缺乏信任,许多人倾向于采取“不诚信或者不首先诚信”的消极策略,来防止对方可能的不诚信给自己带来伤害。这种人与人之间筑起的不信任高墙导致社会诚信陷入“囚徒困境”。 上海市政协的一项调查反映出诚信在当下社会的尴尬境地:诚实守信在相当一部分人心目中已成为“无用的别名”,有90.2%的人认为诚实守信在不同程度上会吃亏。大量的不诚信事件,已深刻改变了一些民众的价值认知与行为预期,许多人走进了一个渴望诚信却又被迫不诚信的怪圈。 三种“囚徒困境”心态 明哲保身,置身事外的看客心态。新生代市场监测机构的一项调查显示,如果遭遇别人不诚信,约半数被访者的第一反应是“愤怒,但是没有办法”。许多人采取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半月谈记者曾就“老人摔倒无人救助”事件进行随机采访,多数人表示对围观者“理解”。许多人称,如果自己遇到这种情况,可能也不敢轻易施救。“谁知道对方是不是讹人的骗子?” 随波逐流,别人不诚信我也不诚信的放任心态。位于天津滨海新区的洋货市场,原是华北地区首家专营进口货的市场,现在却成了有名的“假货市场”。200多元的“劳力士”、100多元一瓶的“名酒XO”、10元钱一包的“万宝路”香烟充斥市场。来自江苏淮安的游客刘成表示,这里的“名表”砍价后只要100多元,大家对假名牌都心知肚明。 利用制度漏洞,主动实施不诚信行为以获取短期利益的“加害者”心态。“谁诚信谁就是傻子!”浙江金华一位做饰品生意的商人讲起自己的遭遇就痛心疾首。他说,他们公司设计生产的饰品,通常在一周之内就会被大量仿冒,甚至上市第三天就在市场上发现山寨版。“仿冒者没有设计费,也不需要搞研发,成本自然比你低很多。还申请什么专利!还搞什么知识产权保护!我也去仿冒好了!” “习惯性诚信缺失”引发社会问题 对诚信缺失见怪不怪的“习惯性诚信缺失”,容易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 一是扰乱了市场秩序。浙江宾王扑克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楼茂兴告诉记者,公司每年打假的直接费用支出达数百万元,而由假冒伪劣产品带来的市场份额损失、信誉损失则难以计算。 二是极易引发群体性事件。每年岁尾年初,由企业合同失信、拖欠工程款引发的众多农民工上访事件接二连三,有的引发群体性事件,给社会稳定带来隐患。 三是一些极端的诚信缺失事件突破了法律底线,一小部分人藐视法律、肆意践踏法律。“双汇瘦肉精”等事件使人们对市场失序状况的失望、对法律政策稳定性的忧虑、对人际交往的防备等情绪迅速扩散。不信任的社会心理集聚,将使有些人无视法律的存在,做出违法甚至犯罪行为。 山东省社科院社会学所所长李善峰说,政府作为社会诚信的引导者、监督者、身体力行者,各种不诚信问题、不信任情绪最终都有可能将矛盾引向政府,严重影响政府的公信力。 三大“软肋”致使诚信受困 天津市社科院哲学所所长王伟凯博士说,近年王海式打假模式逐渐式微,方舟子学术打假遭受广泛质疑,陈光标捐款被斥为“暴力慈善”,种种心态映射出当下社会诚信重建成本太高,实施太难。 ——对诚信道德和诚信意识的培育远远落后于市场经济的发展速度,精神与物质的发展不匹配,致使社会陷入不诚信的恶性循环。10年前,北京大学信用研究中心主任章政教授在日本时,有意识地在一座大楼门口放了一把雨伞,之后每次去日本都要去看看雨伞还在不在。10年过去了,雨伞还静静地挂在那里。“我们还远没有建立起这种诚信的基础。”章政认为,改革开放30多年,我们过于强调物质的东西——财富、高楼大厦,但是高楼大厦的背后要有精神来支撑。 ——社会“诚信淡漠”的文化氛围对诚信的滑坡起到了推波助澜作用。人们只有对诚信的利益判断,而忽视了对诚信的价值判断。上海市政协社会和法制委员会副主任苏建萍认为,唯利是图、功利性的社会风气使我们失去了对诚信问题的道德敏感性,许多人不觉得失信是一件丢脸的事情,反而觉得这是社会的常态,于是逐渐丧失了追求诚信的内生动力。 ——社会诚信法律制度建设滞后于经济建设,守信成本高,失信成本低,这是造成诚信危机的重要原因。据了解,美国有关诚信的专门法律多达13部,而我国尚无专门的诚信立法,也没有系统的信用法律法规、信用评估体系,各地出台的个人、企业征信、政府信息公开等地方措施都缺乏上位法的支撑。 走出“囚徒困境”,各地在行动 在接受半月谈记者采访时,各个阶层民众对当前社会诚信的“囚徒困境”表达了深深的忧虑。同时记者也欣慰地看到,不少地区与部门针对诚信建设进行了多种形式的探索与创新。 坚持“诚信为本”价值取向的积极心态,正在成为越来越多群众的渴望和追求。深圳市罗湖外语学校两位高中生主动救助一位在路上跌倒的老人,获得深圳市见义勇为基金会两万元奖励慰问金,这一消息引发众多网民好评热议。深圳市见义勇为基金会理事长张振方说,就是要通过这种方式改变“不敢帮扶”的现实,引导更多的人追求诚信,主动诚信。 陕西西安市临潼区挖掘民间资源,掀起一股编写“村史”的热潮。一批热心村民走街串户、查阅资料,以村史的方式记录当地历史风貌、描写村庄善恶美丑。当地村民说,要把那些失信之人、失德之人记录在册,让他们接受道德和历史的批判。 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院长郑鄂介绍,对于执行工作中遇到的“老赖”,广东各级法院与十几个部门建立了执行联动机制,建设了以信息化平台为依托的执行指挥中心,与房产、车辆、税务等部门的数据库实现联网。有了这些数据,可以对“老赖”进行快速精确打击,不让失信者钻空子、占便宜。 推进诚信立法,加强综合治理 社会诚信体系是一个由道德、经济、法律、社会等多个层面构成的制度体系,诚信建设应从道德建设和制度约束两方面入手,放在更加宏观的社会管理视野中推进。 一是加快推进诚信立法,通过法制把诚信建设纳入社会管理范畴。现阶段最紧迫的任务是实现合理的制度安排,使伪诈者无论其社会地位和背景如何,都必须付出高昂的成本,受到应有的法律惩罚。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院长郑鄂、上海市征信管理办公室主任胡爱军等人建议,对信用信息的公开和保护,尽快从法律层面予以规范,对公开的程序、范围、内容及商业秘密、个人隐私等做出明确法律规定,消除诚信工作盲区。 二是加快构筑适应现代秩序的诚信制度文化,努力建设信任机制。新生代市场监测机构副总经理肖明超等人建议,要高度重视转型期加强社会诚信文化与氛围培育,要从培养公民的诚信意识和诚信理念出发,把诚信教育和集体主义教育、社会公德教育及家庭美德教育结合起来。诚信、宽容是中国人毋庸置疑的优点,这是必须继承的中华传统美德。不少人士建议,设立“全民诚信日”,利用这个节日在全社会特别是青少年中加强诚信道德教育。 三是公权力机关以及政府官员、名人明星等公众人物要以身作则,为民众树立讲信履约的榜样,加强社会舆论对这一群体的监督,格外关注精神的倡导和榜样的引领,将个体诚信度与社会公信力的建设结合起来。(《半月谈内部版》2011年第9期/半月谈记者 徐江善 张涛 熊湘怡 叶锋 周宁)
相关文章
相关评论
|
|
关 于 我 们 - 联 系 我 们 |
联系邮箱:lengming@126.com
1638754094 维权咨询 @Copyright 2024, 版权所有 www.chinahouse123.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