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最近,新闻战线正在开展“走转改”活动,新闻工作者到基层接地气、“抓活鱼”。由此想到一个问题,领导干部要到哪里听民声?
民声就是老百姓的声音,是他们的心理感受,酸甜苦辣,五味俱全;是他们的价值评判,臧否世道,嫉恶向善;是他们的所思所盼,衣食住行,柴米油盐。“民有所想、我有所谋,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民有所求、我有所为”,倾听民声、体察民情,是正确决策的基础,也是为政者起码的责任。
然而在复杂的现实社会里,在那些民主气氛不那么浓郁的地方,要想听到真实的民声,把握民意的脉搏,并不是一个轻松话题。
坐在会议室或大礼堂听到的民声,多半是有组织有纪律有主题有约束的民声。这种民声虽然也是“七嘴八舌不停口”,但应该警惕,其中有多少“一个个伸出拇指把你夸”的成分。印刷成材料装订成书本的民声,虽然也是来自民间,但应该了解,这些经过整理和加工的民声,保留了多少原汁原味,是否沾染了官腔套话。以笔者的亲身经历为例,有次去冀南农村采访一位村支书,访问了十几个人都夸书记好。后来,走出这个村到邻村去打听,都说我采访的那个人是当地一霸。
听不到民声很可怕,听到伪民声更可怕。领导干部高高在上,自然就会有人拿了伪民声来哄你高兴。有时候,我们张开臂膀欢迎老百姓提意见,甚至设立逆言奖诤言奖,但为什么千金难买民声?群众为什么开会不说会后说,为什么当面不说背后说,为什么对熟人不说对生人说?令人深思。
有些地方,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畸形的言路恶化了社会风气,助长了迎合拍马屁行为。老百姓要么三缄其口,要么言不由衷。面对那些称颂县委书记的视频、夸赞领导班子的快板书,组织部门很有必要深入了解,到底是民间自发的声音,还是少数人打着民意旗号的阿谀奉承?那些被群众“颂扬拥戴”的人,到底能不能经得住微服私访?
现实生活中的民声除了黑白分明的大实话之外,还有咸言辣语型、奇谈怪论型、正话反说型,听民声也要察言观色,更要动脑筋分析思考。民声需要挖掘,这就得放下架子、躬下身子。跷起二郎腿、挺起将军肚容易把民声吓跑,带上录音机扛上摄像机“车辚辚马萧萧”容易让民声走调。不仅如此,还要意识到民声也有高有低。沸腾的民声,是共性的,具有普遍性,代表普遍利益;微弱的民声,往往是个体的,是一家一户的呻吟,很脆弱,最容易被人忽视和遗忘。
要到哪里听民声?要到鸡犬相闻的农家小院里听民声,到牛羊咩叫的田间地头听民声,到候车室和堵塞的风雪路上听民声,到码头的吊塔上和采煤的掌子面听民声,到棚户区里和低保户家里听民声。你要亲自揭锅盖,摸炕头,看粮仓。你要用真诚打开老百姓的话匣子,用真诚畅通群众诉求表达的渠道,用真诚保护老百姓的说话权利。只有这样,我们听到的民声才最真实,据此作出的判断决策才最科学。(摘编自《人民日报》10月14日文/郝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