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 请您留言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热点新闻房屋拆迁落私动态政策规定国家法律私房维权问与答留言相关知识涉法案件维权日志本站原创回忆录 |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房屋拆迁 >> 河北省枣强县土地怪象:远离现代文明的“部落” |
河北省枣强县土地怪象:远离现代文明的“部落”2011-11-19 19:03:17 来源:法制日报 浏览:2413次
本报记者 刘立民 炎炎夏日,小孙女嚷着要水喝,81岁的于奶奶拿起水舀走到缸边,水缸内壁趴着一只蜗牛,她小心地摘下来,用水舀荡一荡水面的漂浮物,舀起半舀水端给孙女。 自2009年4月22日,河北省枣强县“一拆两改”指挥部发布了《关于枣北新区一期工程拆迁区域内停水停电的公告》后,老杨庄村一些拒绝拆迁的村民就远离了现代文明:不能看电视、用电扇、靠蜡烛照明,吃水要到远处去弄。 于奶奶家的房檐下摆放着几只瓦盆,她告诉《法治周末》记者,吃水是大问题。 《法治周末》记者在枣强县看到,到处是拆除后的废墟和在建的工地,塔吊高耸,新楼房比比皆是。 在这些废墟和在建的工地背后,开发商以及相关利益群体和被拆迁者之间的纷争从来没有停止过。 远离现代文明的“部落” 在老杨庄村,《法治周末》记者看到十几处尚未拆除的院落,旁边的楼房和工地已对这些民居形成包围之势,这里还生活着几十名村民。 “不是我们愿意当钉子户。”老杨庄村干部杨建涛说。他也是反对拆迁者之一,他告诉《法治周末》记者,之所以反对拆迁,一是补偿过低,他们根本买不起新楼;二是村里征地拆迁补偿安置费收支不透明;三是全村所有耕地被征占,政府承诺的基本生活保障没有兑现。 “其实早在2009年4月9日,老杨庄村就停了水、电,三伏天我们去找供电局,局长说“一拆两改”指挥部让停的,只要县领导点头,半个小时可送电,我们找到县委,书记和县长都避而不见。人大一位副主任说,‘你们不具备供水供电条件,不能过正常人的生活了’。”老杨庄村留守妇女们对《法治周末》记者说。 一位妇女拉过一个两岁多的男孩说:“我们孩子从出生到现在不知电视为何物,一次去亲戚家,看到开电视被吓哭了。” 在两年半时间里,老杨庄村的留守户与开发商和政府之间展开了旷日持久的保卫战。 他们很多人用手机将一些片断记录下来,《法治周末》记者通过视频,看到多起村民挨打受伤和跪在县政府门口的画面。 村民详细记录了他们遭受的9次“袭击”,“开发商一次次指使社会不法人员强拆房屋、殴打村民,我们告到政府,县领导不管,致使开发商变本加厉、肆无忌惮。”一位村民向《法治周末》记者表示。 在枣强县采访期间,记者看到多处拆迁留下的废墟,半露着砸烂的衣柜、桌椅和变形的空调、电视等家用电器,像是刚刚经历过一场强烈的地震。一位中年妇女在倒塌的废墟上搜捡着能用的家什,看家狗趴卧在倒塌的房门边。 据小学教师冯立营反映:“2011年7月15日深夜,开发商趁他不在家,把他瘫痪在床的父亲扔到院子里,捆绑住他的母亲,并用胶带封住嘴巴,强行将所有房屋夷为平地。” 有位当时的目击者告诉记者,第二天早晨,他们看到冯立营的父亲躺在废墟旁,脸上爬满了苍蝇。 “中央三令五申,禁止暴力拆迁,严禁断水断电,为什么国家的政令在枣强县就无法执行呢?”留守村民们不解地对《法治周末》记者说。 土地被“以租代征” 据老杨庄村村民反映,老杨庄只有230亩耕地。早在2006年,就被县国土资源局长期租赁,每年租赁费为1500斤小麦折价款,国土局将这块地挂牌拍卖,如今已建起住宅楼。 《法治周末》记者了解到,枣强县的三里营、徐庄、衡店等村政府征地也全是这种分期补偿的形式,记者看到了数份占地协议书,其内容大致相同。 协议书中甲方为枣强县国土资源局,乙方为某村村委会,协议中明确,根据土地管理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的规定,经双方协商,达成本协议。 然而,协议书除了标明征用耕地的位置和面积外,还约定征地补偿费采取分年度支付的方式,标准为每年给予相当于1500斤小麦的补偿,支付时间为每年的6月6日至10日,支付期限为长期。 枣强县国土局办公室主任王风军说,乍一看这像租赁协议,其实还是有区别的,这是一种国家允许的征地补偿方式,转而又说:“我不管业务,不清楚这种协议是否合法。” 而记者了解到,根据我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的规定,地方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根据经批准的征用土地方案,会同有关部门拟订征地补偿、安置方案,予以公告,听取被征用土地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的意见,征用土地的各项费用应当自征地补偿、安置方案批准之日起3个月内全额支付。 老杨庄村村民告诉《法治周末》记者,他们村去年的耕地“租赁费”今年上半年才发放,这些失地农民所担心的是,一旦财政发生困难、政府无钱支付或县主要领导更换、新官不理旧账怎么办? 据枣强县人反映,全县几乎都是这么“操作”,征地上万亩,存在重大社会隐患。 “一女嫁二男” 相比“以租代征”,土地未收回便出让更会导致社会不安定,当地百姓称作“一女嫁二男”。 老杨庄村十多名“留守户”拿出他们的宅基地使用证,记者看到上面盖满发证单位的红章。“我们有证,开发商说他们也有证,都是枣强县政府所发,你说能不发生矛盾吗?开发商正是因为手里有了土地证,才有恃无恐,强拆房屋、打伤居民,制造一起起恶性事件。” 记者了解到,当时枣强县平原街南侧、西外环路东侧的439亩地,还长着绿油油的庄稼,很多院落也没拆,被国土局分作5宗地挂牌拍卖了。记者通过国土资源部网站,搜索到枣强县国土局关于这5宗地的出让公告和成交公告,时间分别是2011年4月13日和5月15日。 2011年8月19日,《法治周末》记者现场实地察看,得知这块土地主要是接官亭村的,大片的玉米地郁郁葱葱,被围墙圈了半边,接官亭村基本被拆完。 听到耕地已被拍卖,接官亭村村民一脸惊诧:“没听说呀!那可是高产田,当初政府每亩补偿3.2万元我们不卖,又说每年1500斤小麦也没达成协议,如真是偷偷地卖了,我们决不答应。” 原来居住在老干部局附近的节女士告诉记者,她300多平方米的家园在8月1日被拆得片瓦不存,至今她手里拿着土地证和房产证,赔偿依然没有谈拢。 土地拍卖之“潜规则” “枣强县的土地出让常有内定的情况,他们会把土地定向低价卖给个别官员引进的开发商,其他人很难介入,土地招拍挂只是走形式。”枣强县一位业内人士告诉《法治周末》记者。 在县城中部一条小河的西侧,记者看到一栋装饰精美叫做“多福公馆”的红房子,喷泉涌动、音乐响起,不断有顾客进出。据了解,这是河北鑫垚房地产开发公司(以下简称鑫垚公司)的售楼部,“多福公馆”、“黄金地段、淘金旺铺”字样的巨幅广告牌矗立在旁边,而这就是枣强县政府规划的、占地101.95亩的“新河一期”开发建设项目。 “新河一期”的拆迁户对《法治周末》记者说,早在2009年,大部分居民还未拆迁,鑫垚公司就把售楼部建在这里,对这块土地志在必得,并开始拆迁和售楼活动,而政府挂牌拍卖则是在2010年年初。 “看到枣强电视台播放的拍卖公告,我公司决定参加该宗土地使用权的竞标,没想到报名时遭到经办人推诿,我们连续跑了半个月,多次找负责人交涉,直到2010年1月12日16时30分,才通知我公司可以报名了,但此时距缴纳保证金的最后期限只剩下半个小时。”衡水某开发公司的代表告诉记者。由于担心遭受打击报复,这位先生要求隐去公司名称和他本人的姓名。 “半个小时内5000万元保证金必须到账,谈何容易?我们拿到国土局的缴款账号时还差20分钟,等跑到银行,银行已经扎帐,准备下班了。”他说,结果是最终没能参加竞标。 据来自河北新闻网的曝料和枣强县国土局的答复,“新河一期”项目土地的拍卖,只有太行(化名)开发公司入围,与鑫垚公司竞买。 太行公司同样经历了报名难的重重关卡,也是在最后半小时才通知缴纳5000万元保证金,但他们幸运的是,在银行关闭系统的最后1分钟,保证金转账成功。 该宗地起拍价为5097.5万元,竞拍中,太行公司以14500万元中标,创造了枣强县土地拍卖史上的天价。 太行公司相关人员说:“土地拍卖成交后,政府提出的合同条件十分苛刻,我们无法接受。6个月后,枣强县国土局宣布终止挂牌程序,退还保证金。” 目前,“新河一期”项目土地仍需要重新挂牌,谁能中标不得而知。 “多福公馆”售楼部外一些工人正在挖沟,《法治周末》记者走进售楼大厅,厅内摆放着楼盘模型,接待人员告诉记者:“目前还没有开盘,但快了。” 据知情人透露,鑫垚公司一直未停止售楼,只是不敢明目张胆。刘先生于2011年5月在“多福公馆”买了套期房,支付现金30多万元,记者看到他盖有鑫垚公司印章的选房单和收款单。 多赚近亿元的土地买卖为什么“流产”?鑫垚公司未获得土地使用权就建起售楼部卖楼,是谁允许的? 记者带着疑问走进枣强县国土局,相关人员拒绝接受记者采访。 难以踏入的门槛 枣强县业内人士称:“政府部门阻止他人竞标的另一种办法是抬高报名准入门槛。” 2010年3月,国土资源部规定土地出让竞拍保证金提高至底价的20%,三个月后,再次将保证金提高至底价的30%,而据知情人透露,早在2006年,枣强县拍卖土地,保证金就高达100%,甚至高出底价一倍以上。 《法治周末》记者看到一份举报材料:2006年1月22日,枣强国土局挂牌拍卖137亩地,保证金和起拍价都是1500万元,土地被河北太和公司底价得到,每亩计价10.95万元;2007年9月28日,国土局挂牌拍卖116.36亩地,底价1300万元,保证金竟然高达3000万元,且不允许其他竞买者报名,同样被太和公司底价得到,每亩计价11.17万元,事后国土局退还保证金1700万元。 举报人称,11万元一亩土地,与白给有什么区别?政府还给修通了道路,减免税费,太和公司在这些土地上建了近百栋住宅楼,如今早已售罄,赚取了数亿元的巨额利润。 “政府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太和公司是一位县主要领导引进的,而这位领导的妻子在太和公司有股份和职务。”举报人对记者说。 2011年5月,枣强县挂牌成交的接官亭村5宗土地,公告中均未标明起拍价,但保证金却有整有零,分别是1572.6975万元、2148.0004万元、2096.4253万元、1702.2718万元和1697.5188万元,而成交价就是缴纳的保证金数额,5宗地同时被同一公司获得。 接官亭村村民表示,往常土地拍卖县电视台要滚动播出公告,而这次却悄无声息,老百姓又不会上网,政府出让土地纯属暗箱操作。 据了解,政府对接官亭村拆迁户的补偿办法是,不论房屋多少好坏,只按院落占地面积计算,每平方米补偿1000元,这样计算,每亩土地成本价为67万元,而政府以每亩21万元卖出,政府为什么要当冤大头? 5宗土地是否按照法律规定竞拍?带有零头的保证金又是如何确定的?太和公司获取土地竞拍情况是否合乎程序? 《法治周末》记者要求枣强县国土局主管副局长出面解答上述问题,不过,枣强县委宣传部一名官员拒绝安排,并表示,前述土地交易是政府领导权衡各方利益后确定的。
相关文章
相关评论
|
|
关 于 我 们 - 联 系 我 们 |
联系邮箱:lengming@126.com
1638754094 维权咨询 @Copyright 2024, 版权所有 www.chinahouse123.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