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 请您留言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热点新闻房屋拆迁落私动态政策规定国家法律私房维权问与答留言相关知识涉法案件维权日志本站原创回忆录 |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私房维权 >> 「讨房路」的归宿 --网友whqsr100推荐 |
「讨房路」的归宿 --网友whqsr100推荐2011-11-23 08:10:32 来源:《联合早报》 浏览:2451次
【黄浦新陈】
上周关于上海讨房团的报道,引起一些回响。有读者来信叙述了自己家的经历,也有网民在微博里公开了父祖辈时代的情况。 其实这一现象长期存在,全国很多城市皆是。 有些人的老宅原本位于如今的黄金地段,例如上海市的淮海路和西藏路口,有些人则是原本拥有上海老城区数十幢的私宅,祖辈用来收租。还有人在杭州西湖边原本拥有一片古色古香的山庄,后来都成了泡影。 在国家变天的年代,这些私产产权的变调,故事大同小异,但情节各不相同。有些是在政权易手数年后才出台的政策所接收,但是手续未必完整;有些是产权所有人逃难或人在异乡,家族四散,新政府乘虚而入;有些是对当事人连哄带骗,要求无私奉献;更少不了靠武力强征的,像一个网友说“爷爷留下的祖宅,一九五几年时解放军路过,政府出面说借给解放军住,爷爷就带全家搬到一小破房子,兢兢业业继续教他的数学课直到文革被迫害死……后来这房子再也要不回了”。 这其实反映的是革命的危险。革命者在战场上的胜利,并不能自动转化成治理国政的能力。共和国成立之初,意识形态的倾向遮蔽了全面的认知能力,无法体会私有产权在经济、社会与人心方面深远影响。 为了证明有能力改变社会,解决社会底层的住宿问题,把大群劳动阶级迁入一座座深宅大院,一幢幢楼房。一户人家的优雅瞬时间变成好几户甚至十几户的拥塞,并且明文规定,原户主不能驱逐无能力缴付租金的租户。 例如上海盛家老宅,占地2000平方米,是30年代兴建的英式洋房,原是清末名臣兼实业家盛宣怀的儿子盛重颐的房子。现在住了8户人家。有人统计,上海4000多幢洋房,平均每幢住了10几户人家,有些还是原来主人跟后来者一起住的。 有些房屋开始被作为官方机关办公用途,但时移势迁,在改革开放之后,市场利益驱动下,被巧妙转化成为某人或某些人的私产乃至转卖图利。昔日的共产,在今天都变成另一些人的私产。 这当然令原来的房产拥有者感到愤懑,因而出现了“巧取豪夺”的认知。 这样的人也许是少数,现在更棘手也不时出现的,其实还有后来被迁入的住客,几十年后的如今也面临产权归属问题,这些人住了几十年“人家的房子”,却是在公权力的介入下住进去的,到底有没有产权,要他搬,政府赔偿多少,这些都是问题。 广西防城港一个东南亚归侨,80年代开始追讨祖父在49年以前所建的房子,经过26年的官司终于成功。 讨房成功的例子应该是很少数,据说有些国MD将领或台湾方面的名人曾经成功要回祖厝,但那是为了统战,因为还有更多老兵讨房无门。 在这个历史转折中,其实看得出官方已经没有了中心思维。对于百姓要取回的产权,不管有没有法律依据,都是“拖”字诀为上。 《南都周刊》去年的一篇报道中,引述多年操办老洋房置换的掮客徐建国的分析,认为70年代末落实统战对象和高级知识分子被侵占住房的政策,只是开放之初的姿态,返还一部分,但原则上1958年公私合营时期上缴的住宅“不落实政策”。 有政策而不落实,或者对寻求政策支持的百姓刁难推阻,其实只会继续伤害公权力的威信。 官方显然认定这些人是少数,只要等待年纪越来越大的他们随风而逝,他们的后人——就像现在很多不想多事的后人一样——自然就会遗忘或者不想理会这些复杂麻烦的事情。 人为的烂摊子却想等待时间老人去收拾,不能不说是鸵鸟心态。但是除非能拿出魄力,用专业的管理角度去面对,根据证据、证明,一件件依据法律处理、解决,能归还就归还,不能归还就提出替代补偿方案,这必须有专门人员全心处理和面对,否则,这是永远无法交代的历史,对当事人尤其如此。 这从积极意义上看,是证明执政能力与诚信的一项工程,从消极上看,是官方对历史债权人的和解。 梁启超曾经坚决反对土地国有制,并且论证了国有制的不可行,在这一点与儿子梁思成壁垒分明。学建筑的梁思成相信国有制才能好好进行城市规划,结果他连致力维护的北京城墙都保不住。 *tanetsph@gmail.com 《联合早报》
相关文章
相关评论
|
|
关 于 我 们 - 联 系 我 们 |
联系邮箱:lengming@126.com
1638754094 维权咨询 @Copyright 2024, 版权所有 www.chinahouse123.com/. |